心理知识 知识阅读 开卷有益。
“超级双11”,你为什么会忍不住买买买?

     


微信截图_20231111132815.png


       大家好,我是普普,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我希望能用心理学的视角看生活,品味人生百态。


      “双11”购物节在2009年亮相于淘宝,本来只是“光棍节”促销活动,但却因为有较高的折扣力度,人们的购买欲井喷式爆发。


      从最开始的包裹爆仓,物流混乱,到2011年京东率先开启的预售服务,让商家、物流有了些许从容。


      而今年的“双11”开启,已经是短视频平台更早于传统电商平台,快手电商在10月18日以“大牌百亿补,尽在快手商城”率先拉开双十一购物的序幕,接下来京东、淘宝、天猫,纷纷下场,启动2023年的“双11”。


      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个数据:

      10月24日,网红头部带货一哥李佳琦开启了双十一购物节的首场直播。当日,仅在李佳琦直播间的在线观看人数就多达千万人,销售破95亿,虽比去年的首日215亿,倒退了一半,但交易额还是令人咂舌。(八卦:据说是花西子事件以及海氏“底价协议”败光了路人缘。


      在这么巨大的交易额里有没有你的贡献呢?



微信截图_20231111132306.png

      一顿操作猛如虎,兜里只剩两块五


      虽然钱包是委屈了些,但是姐妹们,每次购物凯旋而归时,你感受到的欢愉都是真切的。


      购物会激活大脑的奖赏中枢、刺激多巴胺的释放,减轻压力、转移注意力、增强信心、缓解沮丧情绪,但是冲动消费,你就入了商家的套路。


      虽然素未谋面,他们却整天都在研究该怎么让你们心甘情愿地掏钱,还给这些起了个正经的心理学名字:消费心理学。


      有研究表明,70%的消费与商品本身无关,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消费行为几乎很少是基于理性的。


微信截图_20231111132558.png


      “购物成瘾”,是你吗?


      购物成瘾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Emil Kraepelin在1915年首次提出,他将这种障碍称为“购买狂”。


      当对购物行为存在强烈渴望,购物时有短暂的愉悦和兴奋,购买之后自责又难以控制,引起个人痛苦、负债或家庭问题,尤其是出现社会性功能的受损,如时间浪费,导致工作、家庭、学业不能投入和完成时,即可被视为购物成瘾障碍,也被称为“强迫性购物症”。


      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继发抑郁症、家庭关系的瓦解等。


微信截图_20231111132615.png


       1.沉没成本和损失厌恶

      沉没成本,也叫目标趋近效应,指我们越是趋近某个目标,越是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它。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商家常常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消费者先付出很多,增加消费者的沉没成本。


      这样,当消费者拒绝该商品时,可能你并没有真实的购买需求,可能是因为商品的价格便宜,你以为以后会用得到等原因,而买了很多消耗品,比如洗衣液、卫生纸、纸巾等。


      当消费者拒绝该商品时,就会想到自己之前在该商品上进行的投入,从而更可能因为厌恶损失而选择真正购买该商品。

640.jpg

      2.稀缺效应

      当一个商品号称“有限”、“限量”时,人们往往不会再去评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个商品,而是被害怕错失购物良机的焦虑笼罩。


      比如,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套路——限时折扣、定时开团、秒杀活动等,都是在短时间内放大我们的焦虑,让我们认为某种东西稀缺或者机会难得,我们的不理智造成了很难确定商品本身是否真的是自己需要,更不用说性价比是否合适。


      最后,只剩下盲目抢购


640 (1).jpg

      3.基模理论

       基模理论其实就是抽象和模糊概念,大部分美妆、护肤品牌在“双十一”都会赠送很多小样,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品牌方的诚意,在文案中提及到这些小样等于多少正装,从而让消费者感受到“双十一”大促的便宜。

640 (2).jpg


      4.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是指人们会在偶然获得意见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


      比如“双11”本来想买一件外套,但是需要一件内搭搭配,商家又会在内搭详情页推荐搭配配饰以及裤子,然后你就开始了源源不断地刷各种东西的页面,从而不停的加购物车......



微信截图_20231111132652.png

      指南一 牢记“不买立省百分百”

      我们可以实现制定一个购物清单,这样我们只按照购物清单的上的东西来购买,就不会被商家的制造的“鸟笼效应”所迷惑,从而更理性的完成自己真正打算购买的必需品。


      指南二 不上价格的当

      如果你看物品的价格走向,会发现有些商家在双11大促之前,提高了价格,然后利用了满减方式——看似降价实则我们付出了更多的金钱。


      甚至手机也会记录你的消费习惯,帮助你在首页中展示更贵的同类型东西,让你的在消费的时候不觉得那么难以下手。


      指南三 让生活充盈

      对于“购物狂”,可以转移一下注意力,不是要求你不买,而是去做些别的事来释放不良情绪。


      比如多运动、多读书,参加社交活动,尝试打开自己。一旦购物的成瘾行为改善了,那么工作、学习、生活的质量都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