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知识阅读 开卷有益。
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的心理防线

 

    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除了对我们自身身体的保护,我们的心理也有较强的防御机制,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压力产生焦虑,个体通过一定的机制,缓解焦虑,恢复心理平衡。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就来细数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手机前的你不妨对号入座,明确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同时反思自己所采用的防御机制是否适合自己,面对压力时,帮助自己更好地启动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

 

逃避性防御机制

 图片6.png

1.压抑

 

    将自我不能接受的心理内容压抑到潜意识中,例如做梦、口误往往都是压抑的结果。

    最极端的压抑是失去记忆,也就是我们说的心因性失忆,电视剧里往往也会拍摄相应的剧情,不得不说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当一个人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为了保护自己,将部分心理内容压抑到潜意识中,所以其实这部分记忆并不是真的消失,而是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可能会通过做梦、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表现出来,或者当受到相关的刺激后这部分记忆被意识化,重新想起来。

 

2.退行

 

    在挫折面前幼稚化,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符合的幼稚行为,潜意识将自己退回年龄更小的阶段,特别是受到保护的阶段。

    例如一些本来养成了良好习惯的儿童,因为家里有了二宝而表现出好哭、尿床、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有的成年人面对别人的语言攻击和吵架时,躺在地上大哭大闹,这种行为通常出现在婴幼儿时期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向大人施压的情况,所以这也是采用了退行的防御机制。

 

3.否定

 

    最原始、最简单的防御机制,意志薄弱而知识结构单纯的人常使用这种机制。拒绝承认不愉快的现实,减轻焦虑和痛苦而保护自我。

    比如“这不是真”、“眼不见为净”、自己喜欢的东西被拿走了,于是说”反正我也不想要不喜欢”等都是否定的表现。其实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否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自骗性防御机制

图片7.png

1.反向形成

    将意识不能接受的心理内容压抑进潜意识,并以相反的外显行为体现出来。外显行为与内部动机成反比,反向行为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即反向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知觉。使用得当,是一种适应性行为;使用过度,压抑太多,以反向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重者将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


2.隔离

    将个人感觉相关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以避免焦虑。比如伤心过度的人感觉不到悲伤,隔离了自己感受;患抑郁症的人在后期很难感受到快乐,也很难感受到周围人对他的好,隔离了自己与周围人的距离和感受,将自己关在内心的孤岛。

 

3.合理化

    制造合理的理由来掩饰自我的伤害。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酸葡萄效应:追求的事物无法得到而贬低目标,丑化失败的动机,缓解焦虑,以恢复心理平衡。

②甜柠檬效应: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美化被满足的动机;比如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以“知足常乐”来说服自己满足。

③推诿: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他人,以平衡心理。


4.理想化

    对某事物给与过高的评价。比如恋爱中的人会将恋爱的对象理想化。

  

5.分裂

     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子人格行动,也就是多重人格,这属于比较极端的防御机制。比如童年有过创伤性经验,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能够正常生活,分裂出子人格,将自己之前所经受的创伤经历赋予到子人格,这样将主人格从痛苦经历中解脱出来。而子人格也进入潜意识,在相应的场景中显现出来,韦斯特的《二十四重人格》就主要阐述了这一现象。

 

攻击性防御机制

图片8.png

1.转移 

     将对不安全对象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安全对象上。

     如:丈夫被上司批评,回家与妻子冒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点带面也是典型的转移(被警察打的人认为警察都是坏的),发现有人和自己在乎的人比较相似时,会对这个相似的人更加照顾;咨询关系中的移情现象也属于转移,比如咨询师的风格和包容让来访者觉得特别像自己过世的父亲,于是把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即来访者把自己对某个人的感情需求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2.投射     

     自我对抗超我,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有一首诗“我见青山多妩媚,谅青山见我亦如是”。日常生活中投射很普遍,比如有的人比较易怒,当有人无意中看了他一眼时他便认为这是挑衅;觉得自己长得帅,于是觉得全世界女孩都喜欢自己;用俗语说就是:自己眼里是什么样样子,就以为别人也是同样的看法。


代替性防御机制

图片9.png

1.幻想

    幻想是一种想像作用,是幼儿必经的生活过程。幻想内容与学习经验有关(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而有不同的内容。

    例如,儿童时期的幻想偏向于玩具的获得与游戏的满足,而青春期少年则偏向英雄式的崇拜),一般而言,凡性情孤僻有退却倾向者,平常又少有自我表达机会,易以幻想解除其焦虑与痛苦。幻想可产生愉悦(如文学、艺术),可产生破坏性力量(如以幻想代替实际行动)。当现实与幻想混淆不清,就会出现歇斯底里、夸大妄想等症状。


2.补偿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小时候,总觉别人比自己高大强壮而自卑),于是产生“追求卓越”的需要,个体通过“补偿”方式来克服个人的缺陷,满足“卓越需要”——即以“补偿”来克服“自卑感”,构成独特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

  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焦虑,建立其自尊心,称为补偿。分为消极性的补偿与积极性的补偿。

    ① 消极性的补偿:指个体所使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或带来更大的伤害。

    例如,一个事业失败的人,整日沉溺于酒精中而无法自拔;一个想减肥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饮暴食来减轻其挫折;一个被同学排斥的学生,参加不良帮派组织以取得帮派分子的接纳;一个得不到正向注意与关怀的孩子,发展负面的行为以获得他人的注意。

    ② 积极性的补偿:指以合宜的方法来弥补其缺陷。

例如,一个相貌平庸的女学生,致力于学问上的追求,而赢得别人的重视。


建设性防御机制

图片10.png

1.升华

    将本能的内驱力转移到自我与社会能够接纳的范围,就是“升华”。例如:有攻击冲动,于是通过锻炼拳击或者摔跤来满足自己,“升华”不管在成人或儿童,都是正常健康的。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

 

2.认同

    认同是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认同在心理上分享别人的成功,为个人带来不能得到的满足和增强人的自信。认同是人生的重要历程,是儿童至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认同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认同寻找自我、肯定自我。认同虽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所必须,如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卫反应。“狐假虎威”、“东施效颦”、模仿偶像等都是认同的表现。

 

3.幽默

 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笑话)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每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都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在不同的场景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我们,认清自身采用的防御机制,如果发现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不能为自己带来一个正面的影响,不妨试着换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