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知识阅读 开卷有益。
物质奖励要慎用,否则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或者做家务,许多父母会采用物质奖励,他们出手非常大方,甚至说有点慷慨。比如说价值两三千的AJ限量版球鞋、最新款的手机、各种科技电子产品等等。甚至我们还遇到过直接说奖励钱的。比如“如果考得好,爸爸妈妈答应要给ta奖励8000块。”


    物质奖励可以在短期内激励孩子达到一定的目标,促使孩子做出积极的行动。另外,也能让孩子知道,任何东西不是凭空得来,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得到回馈。但是,长远来看,物质奖励其实是有坏处的,如果不谨慎使用,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物质奖励与孩子内驱力的激励的关系和使用。


图片2.png


01

物质奖励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父母激励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长远的、终身的学习,自觉的、自愿的学习,凭自己的努力去进步。但物质奖励只是一种表层的、外在的原因,不能激发内心真正的自觉性。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专门的实验。他选取了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学生在解难题的时候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他把学生分成了两组,一部分学生完成难题就能得到1美元的奖励,另一组的学生还是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研究人员观察到,能得到1美元奖励的学生在第二阶段时确实十分努力,但他们到了第三阶段的休息时间,愿意继续解题的人很少。这说明,奖励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那些在第二阶段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到了第三阶段的休息事件,有更多人在继续解题。这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这就是德西效应,意思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因此,如果父母过于倚重物质奖励,就等于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外化了,它会受外部因素而影响,比如说别人的奖励、评价,一旦外部的奖励撤除,ta就不愿意再去做这样的行为。

    如果孩子真的喜欢某件事情,并且从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和自信,得到成就感,ta的行为就会非常长久。比如说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我喜欢学习的这种状态”,这就是一种内驱力。


02

孩子会把责任外化转移给父母

     用奖励的方式,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我在为父母学习”,如果一直把“学习”这件事和父母的奖励绑定在一起,就会让孩子责任外化,他们可能没有办法在内心真正的自立,去思考怎么样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孩子达不到家长制定的目标时,往往会被剥夺掉一些物质需求,这一点更是不可取的。父母要对孩子无条件接纳。如果做得不好就被惩罚,那带给孩子的感受就是被批判、审判,长久以来,可能会有一些自卑、缺乏自信心,不太能够感受到父母对ta的无条件的爱。

    另外,现在这个时代,孩子从小衣食无忧,父母物质的惩罚,也很少会去苛刻孩子的基本需求,能惩罚的无非是一些享乐方面的需求,包括游戏、旅行、手机等等,但这样的方式往往又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产生新的家庭矛盾。


如果不用物质奖励,那还能怎样激励孩子?


     父母自己天天打麻将、打牌,却又吼着让孩子去读书,去做补习题,那孩子肯定会对父母产生质疑,ta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也会产生不自信:“我身边的人就是这样,那我也会是这样。”

    因此,对孩子最有用的教育就是让ta看到,父母也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既是一个良好的示范,同时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得有一位家长为了勉励孩子读书做了一件事:家长买了两本一模一样的书,和孩子各看各的,商定好多少天读完,然后一起分享读书的感悟。这件事情让家长自身和孩子都觉得非常有意义。


图片3.png


02

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要结合

    物质奖励可以偶尔使用,但要注意方法。首先,奖励不是条件,而是用于表达对孩子的认同、欣赏和赞美。比如:“我觉得你最近学习状态很好、你这学期特别努力、我觉得你最近比较辛苦”等等。

其次,在激励孩子尝试某件事的前期,适当的物质奖。

    比如李想一开始并不喜欢打乒乓球,妈妈为了带动他,向他承诺如果每天坚持训练一小时,他每天都可以在吃大餐、看电影和小礼物之间任选一项。虽然这也是一个外部奖励,但是在孩子最开始没有兴趣的时候,物质奖励至少是一个让他行动起来的方法。

    当他接触到乒乓球,在练习的时候感受到了快乐,就会培养起内因,此时打乒乓球的行为本身已经完成了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转化。

物质奖励不能长期使用,更应该做的是从精神上去鼓励他。

    赞美,无疑是一种最值得尝试的方式。赞美孩子具体的行为,让孩子建立对自己的认可,比如:“我看到你今天从9:00回到家以后一直在学习,很专注的学到了11:30,看得出来你是对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学习很有责任心,很有规划的。”

赞美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完全以结果为导向,如果一味地强化结果,可能会让孩子过于焦虑。并且,现在的社会竞争中,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能够永远赢,就算考上了985,还会和985的同学一起争保研名额,就算保上了研究生,也要和研究生一起去争奖学金名额。

    所以,更值得关注的是ta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非结果如何。


03

引导孩子自我强化,自我激励

     孩子觉得自己学不好,非常沮丧、挫败,才会陷入厌学的情绪当中。有个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制定短期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例如, ta可以在计划本上设定一些具体的目标。每天记两条,小目标不需要很大。如果以前ta定的目标是“下个月考,我要突破语文120分”,这个目标较高,也太以结果为导向。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小目标,比如“我每天要练习一篇文言文,或者我每天看一个作文素材50个字”,这个很容易做到,这样的行为孩子也有掌控感。


    在每一天都有一个小小的掌控感当中,孩子就能够让自己体验到小小成功的喜悦,“成功是成功之母”,通过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成功,孩子就能进入到正向的循环。

    另外,在完成目标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给自己写一句话,夸夸自己有多棒。通过自我夸奖、自我肯定的练习,完成自我激励。

 

 

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自尊、自信、归属感、独立感。他们在寻求自我价值,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一些探索自身和人生意义的事情。如果过于倾向于给一些物质奖励,可能对ta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和意义,所以家长要慎用物质奖励,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