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的观点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的调查结果,都指向了一个重要而常被忽视的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核心角色,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然而,由于长期忽视、工作压力、社会期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教师群体正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危机。从焦虑、抑郁、失眠到自杀、暴力管教学生等事件,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事实上,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报告已经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半数以上的一线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提醒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过高过多的社会期待
1、社会对教师的整体期望较高
社会对教师的整体期望一直以来都相当高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能够传授高质量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道德的示范者,要能够成为道德的楷模,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还要能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
种种过高的期待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工作中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责任感,生怕自己无法满足社会的期望。长期下来,这种压力会导致教师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今年年初,湖南某市一名女教师在办公室辅导学生作业时,情绪失控,不仅用“我打死你”之类的言论辱骂学生,还加上了肢体动作,掐脸、扯头发……这一幕被拍摄下来上传到网络后,引发社会舆论强烈的反弹。
当然,我们可以简单地从道德和职业操守等角度去批评这位老师,但是不能无视的是,她在视频中所呈现的,已经是心理崩溃状态,整个人是失控、癫狂的。而更重要的问题是,随着教师群体心理问题与日俱增,随着负担、压力越来越大,还有多少个像她这样,已经或即将情绪崩溃的老师,没有被镜头捕捉到?他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以积极、耐心和关爱的方式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相反,一个心理失衡的教师可能会变得易怒、冷漠甚至具有攻击性,这样的行为会让学生感到不安、恐惧和挫败,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其次,教师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模式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学生往往会观察并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他们的情绪表达方式。如果教师经常表现出愤怒、焦虑或沮丧等负面情绪,学生也可能会学会这些情绪表达方式,进而形成不良的情绪调节习惯。
当大量面临心理危机,甚至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的老师充斥着我们的校园时,我们怎么指望他们能以“善意”、“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又怎么指望学生的心理能够变得健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和家庭一样,也是一个系统,系统里的每个人也都在影响着下一个环节的人。
对于家庭系统而言,父母的原生家庭会影响父母,而父母又构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会把自己从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传递到下一代。
对于教育系统而言,鼓励过度竞争,把竞争的压力传递给教师,造成他们巨大的心理负荷,他们往往会把这种压力传导到学生那里,造成学生巨大的心理负荷;当教师被过度的教学压力逼到崩溃,他们的崩溃也可能会让学生的心理逐步走向崩溃。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
如果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恐怕很难真正获得解决。
而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不进行改善,那么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很难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