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证研究
《卡桑德拉的女儿》这样描述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既是理论也是治疗方法,精神分析与文学(艺术)共享部分边界,与精神病学、医学也共享部分边界,又与学院派心理学共享另一部分边界。
精神分析与医学、心理学共享边界,就需要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
心理治疗实证发展的渐进步骤(Kazdin,2004)包括:
1)病理学的概念化和治疗方法
2)详细描述治疗的书面文件(手册)
3)关于治疗潜在影响的初步数据
4)随机对照实验 RCT
5)对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调查
6)将治疗推广到不同的设置和患者
大会第一天日程,除去开幕式有6场报告、1场晚间演讲。其中,4场报告、晚间演讲都是关于精神分析的实证研究。
德国 Manfred Beutel 的报告指出,德国1965年就证明了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如今已形成了规范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手册;大量随机对照实验证明了短程心理动力学心理疗法对严重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人格障碍)的有效性;针对慢性抑郁症,长期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同样有效。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心理治疗结果的解释,病人的贡献占30%,治疗关系占12%,治疗方法占8%,治疗师个人占7%,还有40%无法解释。
Manfred Beutel 报告: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对主要精神障碍的疗效和有效性研究
仇剑崟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动力性心理治疗疗效的 RCT 研究,证明了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 DIT 对于重度抑郁症 MDD 的疗效,而 DIT 能够调节抑郁症患者的内隐和外显表征。
仇剑崟报告:动力性心理治疗对重性抑郁障碍的疗效机制
美国 John Clarkin,长期与 Otto Kernberg 合作,研究人格障碍(尤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最新代表作为《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治疗自体及人际功能》。他指出,边缘型人格障碍有4种循证疗法:辩证行为治疗(DBT)、基于心智化的治疗(MBT)、移情焦点治疗(TFP)以及图式疗法。TFP是针对人格病理患者的跨诊断治疗,适用于不同的人格组织严重程度。
John Clarkin 报告:人格障碍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实证研究进展
德国 Marianne Leuzinger-Bohleber 与美国 Bradley Peterson 跨国合作,进行针对有早期创伤的慢性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分析多维度结果研究(MODE),其基线研究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治疗首先带来症状的改变,然后带来大脑的改变,这和预期刚好相反。
2 晚间演讲
美国 Jonathan Shedler 的晚间演讲生动活泼,会场时有欢乐的笑声。
他问了三个问题:
总体而言,心理治疗有多有效?
精神动力学取向治疗多有效?
相较于“循证”治疗(CBT,药物),它有多有效?
他回顾了一系列元分析,比较了不同治疗的效应量。效应量是由于因素引起的差别,是衡量处理效应大小的指标,0.5为中等效应,0.8为大效应。
心理治疗总体效应量为0.85,作为参考,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脏病发作效应量仅0.07。
而精神动力学治疗各种障碍的整体症状改善程度高达0.97!这相当于让美国人均IQ上涨15分!让人均收入上涨$51000(约人民币363000)!
惊人的类比!
心理治疗与精神动力学治疗的效应量
至于精神动力学治疗和CBT、药物相比,精神动力学治疗甩药物几条街,一些精神动力学治疗的效应量甚至超过CBT!
精神动力学治疗 pretty damn effective!
这非常反常识。我一度想写邮件问他要 ppt,看这些数据到底出自什么论文。
还有一个有趣的研究,最有效的 CBT 治疗师没有按照 CBT 治疗手册来做治疗,“有效成分”包含了(不被承认的)精神动力学元素……
结尾他写道:心理健康并非只是没有症状;它在于拥有内在的能力和资源,从而允许人们带着更大的自由和可能性来生活。
毕竟,精神分析不止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