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网发布一则公示,内容是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拟跨省转学情况。其中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名单里有一名清华的学生转入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秉着“让子弹飞一会的原则”,现在多渠道反馈过来,表示这位同学是因为身体原因转学,而且确实是先联系了浙大被婉拒然后去了杭电。
众多网友纷纷表示了惋惜之情,还有很多人在评论区里问,既然身体不好那为什么不选择休学一年呢?
惋惜者的言外之意是:病好了,还是一定要留在清北。
不难看出清北是多少人的“执念”。
如果说对于中国大部分家庭而言,考上清北是极大的荣誉,那么转入杭电的确是更有勇气的事情。
虽然大部分大一学生已不是未成年人,但这么重大的决定会有父母的参与。
这种果敢和不为世俗的眼光,我们应该为孩子的父母点赞,因为父母在真正的尊重孩子的决定。
1.
咨询室里,我们见过一些父母,一方面他们着急于孩子的问题,他们希望孩子快乐健康,但是更希望他们过的“正常”——即使孩子心理备受煎熬,但也需要带病上学。
所以,这些父母对咨询师的期待就是:“您看我家孩子需要咨询几次就能上学?”不是说这样的期待不对,但是父母的画外音可能是:孩子,请你去上学,你是可以坚持一下的,别矫情。
而我们看到这位转学杭电的同学父母,享受过孩子带来的“面子”,但是他们做出决定就是:面对自己的面子而言,孩子,你的健康是第一位的,我永远把你的感受当作最重要的,而不是其他。
孩子的人生是孩子应该孩子做主,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是陪伴,引领,而不是控制。
2.
但如果现在有一次机会,作为父母的你,可以帮助孩子走你规划的路线,得到“完美”的人生。就如同有个遥控器,可以随时控制孩子的人生,你会在孩子“不听话”时去使用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妈妈的遥控器》中,就以奇异吊诡的方式讲了看似夸张又无比真实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故事开场,妈妈离婚,面对出轨丈夫的各种条件,她沉默半晌之后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话——“我只要我的儿子”。
就这样,即将初中毕业的纪培伟,成为被丈夫背叛的母亲人生唯一的希望。
母亲希望孩子有一个完美的成绩,但偏偏小伟不怎么喜欢学习,就在小伟即将初中毕业时,同学们策划毕业旅游,小伟想同去。
被妈妈知道后,不仅直接否决了小伟的旅行计划,还劈头盖脸地抛出了直击灵魂的三连质问:“你为什么不替妈妈着想一点呢?为什么不争气一点呢?你觉得你可以考上大学么?”
当晚,母子俩的关系彻底闹僵,小伟觉得妈妈不通人情,妈妈则觉得儿子太不听话,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妈妈是为你好!”
就在母子俩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发生了。小伟发现他在重复地过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礼拜三——撞见同一个人,坐同一辆出租车,说同样的话、给妈妈上交同一张修改过分数的成绩单……
直到妈妈终于发话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来妈妈从神秘人那里得到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利用它创造“时间牢笼”去操控孩子的时间。
手握遥控器的妈妈开始不断地“督促”儿子上进:一次上课听不懂没关系,别人都只能听一次,而小伟重复听个十次总可以了吧?
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来。
当小伟试图反抗,换来的是更强势的镇压:“再说,就变成二十次。”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被妈妈疯狂控制的小伟,在初恋小岚身上寻到了安慰,但妈妈又拿出遥控器逼儿子与小岚一刀两断。
哪怕小伟说“如果你按下那个键我会恨你”,妈妈还是将儿子这段感情“一键还原”。
承受不了这样折磨的小伟,选择自杀。却崩溃地发现他连自杀都不行,因为每一次死后妈妈都会让他回到自杀前的那一天。
当死亡也不能结束这一切时,他妥协了,妈妈说什么他做什么......
最终,他朝着妈妈的期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过上了优渥的生活。
有一天,小伟终于去偷了遥控器,妈妈发现了,很愤怒。
但是小伟却冲着她大喊“它是我的”,他以为他终于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但妈妈的一句话彻底粉碎了他所有的希望。
“你以为遥控器我只有一个吗?”
小伟冲向妈妈的时候却被汽车撞到......
影片的结尾,不知是梦境还是真实,小伟又重新回到了中学生活,和自己喜欢的小岚邂逅.....
3.
在心理学上,小伟妈妈这样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控制型教养方式。
TA们会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意愿,且毫不在意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孩子稍有反抗,都会被冠上“不听话”“不孝顺”“不懂事”的罪名,让孩子难以反抗TA们的控制。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指出:
有些父母的操控手段是直接型的,用一种很公开、具体的,甚至赤裸裸的方式对孩子实施控制。
还有许多父母会把自己伪装成孩子生活中的“帮手”、卑微的“牺牲者”,通过语言和行为上的暗示,让孩子无法彻底摆脱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小伟式父母”的行为也会更加隐秘,很难被发现。
但无论TA们如何隐藏自己的行为,都不会离开一个中心点——将孩子视为自己的所有物,不允许孩子摆脱控制、成为自己。
如果你也感同身受,请务必为自己亮起红灯,重新审视父母的行为和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终止“小伟”的悲剧。